看汉代幽燕大地的日常烟火(上新了)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北京地区以路县故城遗址等为代表的汉代考古发现越来越丰富。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7/08/34c8ba93-6b7d-4b25-9eee-7f8e582a5045.jpe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河南洛阳偃师区中州大渠出土的汉代陶井。</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7/08/08bfd945-8752-435a-8b18-c78f6ff4ff6c.jpe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陕西西安西北郊出土的新莽钱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以上图片均为魏镇提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2000年前某个霜色未褪的黎明,一只汲水的陶罐偶然坠入幽州城外的井底。后来,井壁上交错的绳痕慢慢没于泥土,罐底沉淀的几粒粟米,也在黑暗中一起沉寂了20个世纪。直到考古人的手铲轻轻拂去它们身上的淤泥,它们诉说起那些存埋深处的往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北京地区以路县故城遗址等为代表的汉代考古发现越来越丰富。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出土部分文物移交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为契机,由北京市文物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日出幽燕——汉代北京地区社会生活展”正式对外展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汉代的幽燕大地阡陌纵横,桑麻翳野。百姓日出时迎着晨光驱牛下地;日落时伴着余晖满载而归。五谷满盈的陶仓、栩栩如生的陶畜、精巧构思的陶井都穿越时光向我们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沾染了泥土芬芳的器物,将汉代农人“百室盈止,妇子宁止”的朴素愿景,永远凝固在了黄土之中。透过每一件器物,我们都能窥见人们对“安居”与“乐业”的永恒追求。</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日中时分,冶铁的炉火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动,织机的纺线带动纺轮飞转。两汉时期,随着农业迅猛发展,手工业也迎来了突飞猛进。从考古发现看,汉代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生产部门更加完备,内部分工也日趋细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麻衣物、上林三官遗址发现的五铢钱范、汉代居址常伴的陶窑遗存,均表明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幽燕百姓的生活,常始于铜盆净面、木梳理髻的琐细。女子以黛石描眉,男子以巾帻束发,寻常人家的一丝不苟中,藏着对仪容的朴素追求。汉代墓葬宴饮图像生动展示了时人向往的生活。庖厨之内,铁釜蒸黍、陶甑煮粟的声响交织,葱姜椒桂的辛香弥漫,炙肉与羹汤的滋味,在贵族宴席与闾里灶房间殊途同归。宴饮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人情往来的纽带:豪族高堂中,酒酣耳热时的弹琴投壶;乡邻草舍里,粗陶碗盏间的笑语喧阗,皆让食物裹上了人情的温度。从一袭深衣的经纬交织,到一瓮浊酒的醇厚绵长,汉代人借助铜鉴、灶火与杯盏,编织出琐碎却又生动的岁月。</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时间如沙漏,缓而不停歇。文化似涓流,柔而不绵绝。展览以考古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日常文物所承载的社会生活信息为纽带,以“一日”为时间线索,通过器物功能与场景还原,在“晨光熹微”“日中而劳”“暮色四合”“星夜长眠”“古迹新生”5个单元中,呈现了汉代北京地区从农耕劳作到市井生活,从宴饮娱乐到墓葬生死的社会图景。那些曾被汉代农夫摩挲的铁器,曾沾染妇人胭脂的镜鉴,曾盛满浊酒的耳杯,在考古学的显微镜下,正从冰冷的物质遗存,复苏为滚烫的生命印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这场展览是在“校地协同”“馆院合作”模式下独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展览。大量展陈文物来源为通州校区建设工地。展览由考古文博系师生自己策划,在提升同学们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兴趣的同时,也为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展览。</p>